10月16日,《陽泉日報》二版刊發報道說郊區住建局攜手轄區醫院、衛生院、社區、物業公司,為殘疾人、65歲以上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開展義診、慰問、義務理發等貼心服務,將“愛心直通車”開到了群眾“家門口”,為更多特殊群體提供溫馨便利的服務,切實把暖心服務落到實處。 歲月流轉,每個人都會步入老年,面臨生活的不便與挑戰。當子女無法常伴左右,這些特殊群體何以安度晚年?此刻,筆者要為郊區住建局及其合作伙伴的貼心服務點贊。從測血糖、測血壓、做心電圖,到上門清掃保潔,再到代取快遞,他們的愛心行動如同一股暖流,溫暖了居民心田。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有時似乎被快節奏的生活沖淡。然而,郊區住建局此次“愛心直通車”行動的目標明確——全方位關愛殘疾人、65歲以上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正如一位組織者所說,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社會需要這種機制去營造一個更加和諧、包容與溫暖的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郊區住建局并沒有將這一行動視為一次性的活動,而是將其視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推進。他們開通了“愛心直通車”服務熱線,并在小區顯著位置進行公示,確保特殊群體能夠隨時獲得幫助。 確實,關愛特殊群體不應是一時的善舉,而應成為社會發展的常態,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形成持續的社會支持網絡。“愛心直通車”正是這樣一股力量,它猶如一個流動的愛心驛站,傳遞著社會的正能量,激發著更多人將愛心轉化為實際行動。 讓我們將關愛視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讓它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在公交車上主動為老人讓座,在社區里幫助有困難的老人解決生活中的小困難,在家庭中給予長輩更多的陪伴和關懷。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卻能在老人的心中播下溫暖的種子。 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關愛特殊群體并非只是物質上的幫助,更是精神上的慰藉。我們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與他們的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和真實想法,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尊重和理解。這樣的關愛才能更加深入人心,也才能更加持久地發揮作用。(吳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