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陽泉是城中村,在市區(qū)花一元錢坐公交就能到。村口下車,從“漾泉故里”石牌坊走進去,過了觀音閣,便會看出不同來。
觀音閣就像通往另一個維度空間的大門,穿過門洞走進明清一條街,仿佛穿越到另一方天地,滿眼五彩紙燈籠,古色古香的門頭、招牌和青磚灰瓦的院落。眼前走來兩三個穿漢服的孩童,正恍惚中,忽然一個戴口罩的女人騎著電動車“呼嘯而來”,這才驀然清醒。
喜歡大陽泉,喜歡村里的這條街,喜歡街上的幾處院子,見識過這里的春、夏、秋、冬,眼看著千年古村被慢慢喚醒,一點點復蘇。
最先認識的,是西院。西院就在大陽泉村廣育祠旁邊,本來就叫西院,村里人叫了幾輩子。西院藝術空間是油畫家侯永明為院子起的名字。侯永明就住在村里的樓房里,五年前,他成了西院的主人,請工人把破敗的西院整飭一新,兩進小院在他和朋友們的努力下,有了新的模樣,并且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些變化,種竹子、盤灶臺,想法多,改變也多。
最開始時,西院辦油畫展、開吉他彈唱會,請俄羅斯女攝影師講行攝中國的故事、請香港導演講紀錄片拍攝……不同界別的藝術家進進出出,西院在藝術圈里小有名氣,尤其書畫界大師們常常聚在一起,聊藝術、搞論壇、現(xiàn)場創(chuàng)作,碰撞出火花。曾參觀過幾次西院組織的油畫展,當看到那些用油彩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肖像、山水風景或抽象靜物與古樸的西院結合時,那種給感觀帶來的沖擊,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學習欣賞藝術之美的窗。
去年十月,我和兩個朋友慕名到西院看山西農民畫優(yōu)秀作品巡展。有孩子們散坐在一幅幅色彩鮮明、筆濃彩重、隨意奔放、拙中藏巧的農民畫前臨摹,侯老師偶爾指點一二,這樣的氛圍實在難得。
繡樓成為“植說”不到兩年的時間。繡樓本就古香古色,如今滿屋滿院的漂亮“多肉”植物,走進去就像掉進了“多肉”王國,再配上圓木窗欞、窄樓梯、能再現(xiàn)古代大家閨秀拋繡球的木陽臺,無論來喝杯拿鐵、紅茶,還是趴在窗臺沖著叫“熊童子”“貓爪”“碧玉蓮”的可愛“多肉”猛拍照,或是膩在某個角落“凹造型”,都像是在度假,無需美顏、濾鏡,陽光正好時斜照進一隅,便是一幅朋友圈高贊美圖。“植說”的老板明明還把家里攢了好多年的寶貝搬到了二樓的博古格,以瓷器居多,許多玩意漂洋過海而來。明明有一籮筐的故事給人們講,他的那些寶貝,桌上的茶壺、茶杯、香爐、茶墊,以及圍棋、香扇……因為有了故事加持,就有了靈氣。友人相中了三只樣式各異的崖柏杯子,因價值不菲只得放棄,沒想到第二天就后悔了,顛兒顛兒跑去買了下來。
葉葉是吉他手、本土原創(chuàng)歌手,某天樂著告訴我,他住進了張穆故居。一個陽光正好的日子,我便尋了去。四合小院干凈整潔,四只加菲貓不躲生人,各自逍遙,西屋傳來吉他聲。院主人是已70歲的張穆后人,自己住樓房,小院低價租給葉葉只為添個人氣,當天正好趁歇工回院收拾整理。院里有兩棵石榴樹,一棵仍有掛果。張叔給我講張穆的故事,見我感興趣便摘了兩枚果子塞給我。我心中甚喜,想著能沾沾張穆的文氣。葉葉就在西屋教孩子們彈琴,他常和朋友在院里喝茶、彈吉他、唱以陽泉為主題的原創(chuàng)歌曲,和新婚妻子把小院生活拍成曬恩愛的段子,引人眼熱。
秋色正濃,“80后”閆偉掌管的“一席書院”中那棵400多歲的銀杏樹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jié),陶藝大師古林子經營的“一方庭院”已見雛形,大陽泉院子的故事還有好多好多,等著我們去邂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