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嫁過來的時候,才十七八歲。擱到現在,還是個半大的孩子,仍享受著大人們的寵愛。她嫁過來后,卻立即成為家里的勞力之一,下地干活、操持家務,一樣都落不下。
那些年,我們家窮困極了。曾祖父三十出頭就病逝了,只留下裹著小腳的曾祖母和年少的爺爺,以及仍在襁褓里的姑奶。因此,已然在苦水里浸泡多年的一家人,自然就將我奶這個定了娃娃親的未來媳婦,當成了改變苦難生活的一根救命稻草。所以,在婆家的殷切期待下,奶奶早早地出嫁了。自然,那些生活的重擔,便從曾祖母和爺爺那里轉移了一部分過來,壓在奶奶尚顯稚嫩的肩頭。
很難想象,一個正值花樣年華的少女,是以怎樣敏感細膩的心態,逐漸適應新的角色身份,和新的人生任務。
聽奶奶說,她和曾祖母在一個鍋里吃了四五十年的飯,但是她們婆媳卻從未紅過臉吵過架。想來,除了奶奶的隱忍克制外,大概就是她不辭辛勞的付出和犧牲吧。單從這一點就可以想象,在漫長的歲月里,奶奶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奶奶前后生了五個孩子,三子二女。如此,她身上的負荷自然是越來越重了,天天忙得像陀螺,連睡個囫圇覺都是奢侈。某天中午,她就是打個盹兒的工夫,家里養的雞崽被幼小的孩子們當成玩具玩死了一半。從此以后,奶奶連打盹兒都不敢奢望了。
可不是嘛,一大家子的吃穿要她張羅呢。農忙的時候忙著下地干活,農閑的時候則忙著做衣服、納鞋底做鞋。而且,除了操持自己的家庭,奶奶還總是惦記著娘家。給妻子病逝的兄長做衣做鞋,幫忙照顧年幼的侄子,給弟弟張羅著娶媳婦……終于等到孩子們長大,結婚生子。我們堂姊妹九個,還有表姊妹們,哪個沒穿過奶奶親手縫制的衣服鞋襪呢?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里,奶奶的付出是不容忽視的。
盡管如此,爺爺卻總是對奶奶不甚滿意,并叫了她一輩子“憨子”。原因很簡單。爺爺為生活所迫,硬是練就了十八般武藝,不管是農活還是家務活,干啥都是一把好手,甚至連織布、打毛線等精細活,都比很多女性做得好。因而,在爺爺這個“能人”的襯托下,奶奶確實顯得笨拙多了。
于是,每當奶奶干活的時候,一旁的爺爺總是挑刺,并“好為人師”地指導她,自然也免不了說些難聽話。這時候,奶奶總是低垂著眼皮,不緊不慢地做著手里的活,不反駁,不辯解。如此,爺爺瞬間冒出來的無名之火,很快就熄滅了;如此,一場看似一觸即發的家庭糾紛,便消弭于無形。
其實除了爺爺,我媽她們幾個妯娌也暗地說過奶奶的“憨”。諸如納鞋底不會留花紋,蒸的饅頭硬得像磚頭,不會說個巧話……奶奶聽聞后,總是自嘲地說:人家沒說錯啊,誰叫咱憨呢?說實話,有時候我也很奇怪,為什么奶奶蒸了一輩子饅頭,還總是蒸不好呢,不是硬就是酸。哎,這真是個謎。
但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并不能妨礙我對她的喜愛。很多時候,我坐在奶奶花香飄逸的庭院里,也坐在她溫柔似水的目光里。她就靜靜地坐在我身邊,深深地凝視著我,不言不語。在她慈愛的目光里,我也好似一朵花,和滿院的花草一樣,自由舒展,無拘無束地成長。這時候,我便覺得時間凝固了,我們兩人被固化在歲月靜好的恬淡里,整個世界都是我們倆的。
長大后離開家鄉,我時常懷念奶奶那芳香四溢的庭院,與她和藹可親的目光,于是,每每回到老家,我便總是沉浸在奶奶的庭院和她的目光里,不愿出來。我期盼那樣安然的日子,能長久點,再長久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