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小院的名聲已經在生活圈里傳播幾年,妥妥的網紅打卡地,周圍知者甚多。今夏,“慢生活”的微信小群里,如斯、水君、李兔兒說想找一個不是熱門景區卻能提供完善食宿的地方,遠離城市喧囂過幾天清靜日子,柴火小院便成為首選。
柴火小院雖在昔陽,但主人的手機號是陽泉的,主人的家安在陽泉,游客也以陽泉人為主。許多陽泉人呼朋喚友而來,不乏書畫家、攝影家、陶瓷藝術家群體。柴火小院究竟魅力何在?
柴火小院在昔陽縣孔氏鄉刀把口村,從未獨自開車遠行的如斯在我們眼里就如同女俠了,拉著我們仨一路歡暢。國道207線轉省道317線,拐進丁里線鄉道后,起伏跌宕的山勢、肥沃開闊的玉米地、蜿蜒向前的狹長鄉道、河槽里若隱若現的流水便不斷誘惑著我們停車拍照。進入龍巖大峽谷后,以紅色石英砂巖為主色調的山巒、從石縫里頑強生長出來的崖柏、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綠水域撲面而來,心情就這樣莫名其妙好起來,那些工作生活中的種種羈絆煙消云散,人也輕盈起來,若不是與柴火小院主人有約,我們早已被路邊一座座清雅農家小院“虜獲”。
一路上路牌、石刻指引著,一行四人輕松抵達柴火小院。不是周末,小院客人不多,完全契合我們的想象。茅草頂的院門,紅色砂巖和年代久遠的門板組合的茶臺,藍色印染花布的點綴,喬木細樁的籬笆,繽紛搖曳的秋英,過道、走廊以干樹枝為框的客人留影,何首烏、開白花的紫色酢漿草和寄希望于深秋才能得見的珍稀九月菊,后院搭建出可就餐、品茶、攝影、作畫、遠眺官帽山的平臺,不經意間在茶臺、臺階邊、窗臺上出現的小盆多肉,像山西地圖、像龍、像福字的奇石,寫著“歸來是少年”“偷得浮生半日閑”等篆書、隸書的紅砂巖,“文青集散地”的書法讓人不由得有歸屬感……小院的點點滴滴都透著可愛。
到達后第一餐,有山里野生的黑木耳炒雞蛋洋蔥、黃瓜蘸醬、涼拌野菜,主食是酸菜河撈。電話訂餐時,老板娘葉子說他們做啥我們吃啥,飯得自己端。來的都是朋友,不預訂不接待,除了70多歲的父母幫忙,她并未雇工。也許是我們餓了,也許大部分食材就地取材的飯是真香,每頓飯全部光盤,看得葉子和老公開心地笑。柴火小院的精粹就在這“柴火”二字了,院里老式燒柴火的鍋灶,所有主食都在這口鍋里做,柴火燒旺,做出來的飯自帶清香。晚餐是早上剩的發面餅,現挖的土豆蒸熟、蘸自己炒的醬,芹菜拌黃豆,最稀罕的是一人一大碗的混鍋條,煮得軟軟糯糯,香噴噴的,飯量小的都想吃第二碗。
柴火小院里葉子也是一道風景。她穿棉織印花裙、梳麻花辮,40多歲的樣子,很漂亮,刀把口村是她的家鄉。她和丈夫在外創業多年,回歸田園只為給朋友和自己一個累了休息的地方。其實里里外外就忙活著葉子,她卻很輕松的樣子,做完飯還要去各桌坐坐,聽客人由衷地夸贊,滿足地笑。客人退房太陽好,她就曬被子;院前的兩棵國槐花開正濃,落了滿滿一地,她剪了一簇簇的槐米曬在茶臺上,說是染布的原料。她在院里院外忙,用昔陽方言迎來送往。像筑夢師,為我們筑田園的夢。
八月盛夏,恰逢刀把口的雨夜,空氣霎時冷起來,披了厚衣服都不由得打寒戰。從后院平臺望出去,遠處層巒疊嶂,云霧繚繞,如入仙境。靜靜聽雨聲,看農戶人家屋頂炊煙裊裊,和老板石總、老板娘葉子聊過往,聊柴火小院,聊喜歡在河谷石頭上寫字的退休“老頑童小美”,聊“昔陽三枝花”之一的“張老太”,聊刀把口村的發展。
小院掛著一塊木牌,上書:
可耕田,可禪修。
早田園,午詩書。
晚看霞,夜觀星。
有物質,有精神。
有情趣,有意境。
此人生,還何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