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的上馬石櫛風沐雨不離不棄,仿佛還在等待他的歸來,那個當年從這個大門前上馬出發的熱血兒郎。
盡管已經過去70年,但這塊木制牌匾仍然高掛在任富成家的大門門樓上,成為一個家族乃至全村人的驕傲和榮光。
透過照相機的鏡頭,“作戰英雄”四個藍底金色大字,在太陽的光暈里,耀眼奪目,整個門樓也顯得高大無比。
平定縣巨城鎮南莊村的紅色展館里,懸掛著三塊匾額,分別是“作戰英雄”“英勇殺敵”“作戰勇敢”。講解員劉素珍告訴我們,這些是復制品,除了那塊“作戰英雄”的真匾還掛在門樓上,其他兩塊都被遷往外地的人家帶走了。
“作戰英雄”匾上的題款記載:捷報 任富成同志于一九四八年四月廿日自愿于應縣地區率團部隊□□□□,經評定為一功,除□□□□狀作光榮紀念外,□北發報并中賀忱。此致任三貓先生。全村人民敬贈。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七月三日立。
“英勇殺敵”匾上的題款記載:慶賀劉耀榮同志在朝鮮戰爭中英勇善戰功績顯著立了大功。南莊全體干群立。公元壹玖伍壹年柒月立。
“作戰勇敢” 匾上的題款記載:獻兩次大功 捷報 茲有第七旅十九團劉二牛同志七月八日于遵化縣城子峪村口,經評定為立晉功,□□獎狀作為光榮紀念外,并申雙功,此致劉老太太。一縱隊七旅全體指戰員賀。民國三十八年立。
望著三塊半個世紀前的匾額,能夠想象出當年全村老少鑼鼓喧天慶賀的場景,也禁不住想探究英雄和他們的家鄉曾經的榮光。
斯人已逝,后人遠遷,惟留下一處處凋敝的院落。我們只能從一些散碎的文字里,努力去還原那匾額背后的故事……
劉二牛,1940年參軍到晉察冀軍區四分區五團,轉戰盂縣、平山、五臺、繁峙、大同、阜平等地,1949年在遵化縣城子峪戰斗中榮立雙功,1951年入朝作戰,參加了開城戰役和鐵原阻擊戰。1957年轉業回鄉擔任了供銷社主任。
任富成,1943年成為民兵游擊隊隊員,1944年參軍,解放石家莊戰役中獲得“華北解放紀念章”,應縣戰役榮立戰功,參加抗美援朝,榮獲“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獎章和“和平”勛章。1955年退役返鄉務農。
劉耀榮,1945年參加革命,晉察冀軍區二分區戰士,參加了解放陽泉、石家莊、張家口、太原等戰役戰斗,曾榮立大功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五次,1950年在朝鮮戰場炸毀敵坦克一輛,從戰士成長為副團長。
從介紹英雄的簡歷,看不出戰斗的慘烈,但史料記載,“三打應縣”,持續42天,傷亡2500人,是晉察冀軍區部隊打得最艱難的一場硬仗。長城腳下的城子峪更是敵我反復爭奪的要地。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烽火硝煙里,三個南莊村的少年,沖鋒在槍林彈雨的戰場,雖傷痕累累,卻幸得榮歸。
而就在他們英勇殺敵、保家衛國的同時,他們的家鄉,也在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斗爭,成為平定(路北)縣抗日政府所在地。
南莊村97歲的抗戰老兵劉乙丑回憶:12歲就參加村里的兒童團,扛起紅纓槍,站崗放哨,協助民兵在村口查路條,防止漢奸到根據地偵察情報。后來,在革命斗爭的考驗中逐漸成長為民兵游擊隊隊員,配合八路軍和武工隊割電線、埋地雷、破公路。
村里為保護抗日政府機關免遭日寇襲擾,以老區人民特有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組織民兵挖通了各家各戶藏糧的地道,設置了22個進出口,21個通氣眼,6個防毒防煙機關,還有數個瞭望孔、射擊口,形成了蜿蜒地下4000多米,能防能攻、可守可退的“地下堡壘”“坑道長城”,墻柜后、灶臺下、驢圈里、柴垛后,到處都有地道口和射擊口。抗日軍民利用地道巧妙地與日軍展開周旋,粉碎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掃蕩,保護了八路軍隊伍和抗日干部,被譽為晉察冀“小延安”。
劉素珍告訴我們,聽老人講,村里當年很多人家的門樓上都掛著“光榮匾”,但只有這三塊保留了下來。全村先后有17名英烈為國捐軀,22名革命戰士致傷致殘。
英雄的子弟兵,為家鄉、為門第贏得無上榮光;英雄的村莊,也為抗日根據地、為晉察冀邊區贏得無上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