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新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工作人員為企業經營主體辦理營業執照。圖片由高新區新聞宣傳中心提供

多氟多陽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圖片由高新區新聞宣傳中心提供
前不久,省發改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聯合發布關于加快省級轉型綜改示范區建設的通知,確定11個開發區為省級轉型綜改示范區,陽泉高新區入選。
入選省級轉型綜改示范區,是高新區緊緊圍繞“創建國家級高新區”這一目標定位努力的成果。近年來,高新區全力以赴促改革、攻產業、抓項目,聚焦產業發展全鏈條,強化重點項目再攻堅,關注科技研發快突破,實現產城融合大發展,加速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這背后,“三化三制”改革、“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放管服”改革等作為變革“助推器”,為高新區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激活高質量發展的“一江春水”。
實施“三化三制”
激發改革“乘數效應”
“三化三制”改革是推動高新區改革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了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二次創新創業,近年來,高新區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以實行領導班子任期制、全員崗位聘任制和績效工資制,加快建立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管理運行機制為主要內容,對內部管理體制機制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
“三化”改革涌活力。高新區提升“三化”改革水平,重建專業化組織結構,實施“大部門制+大崗位制”,構建扁平化、高效化管理架構;重塑市場化運行機制,推行“管委會+公司”管運分離機制,構建“6個集團公司+N個專業公司”國企架構;重構國際化管理團隊,引進清華研究院、賽迪研究院等一流管理團隊。
“三制”改革見真章。高新區落實“三制”改革要求,大力實行崗位聘任制,全面打破人員身份和資歷界限,通過重新競聘等,實現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嚴格實施績效工資制,構建以實績為導向的績效指標和績效考評體系,將考核結果與崗位升降、工資待遇直接掛鉤,激發干事創業活力。
2022年以來,高新區“三制”改革主要任務是完善崗位設置及管理、改革績效薪酬、實施全員競聘、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完善崗位設置及管理方面,高新區根據市委、市政府有關文件精神,對原轄區實行全職能管理,并托管楊家莊鄉。“三化三制”改革之初,高新區核定績效崗位303個,當時基本滿足工作需要,但隨著職責范圍和權限的增加,對現有崗位實行動態調整,并進行崗位合理設置。同時,出臺《績效崗位薪酬管理辦法》《干部職工崗位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實施辦法》《輔助崗位管理辦法》等。
改革績效薪酬方面,高新區根據工作職責和任務的重要性、創新性,明確規定各崗位薪酬構成,建立四檔七級績效工資體系。
實施全員競聘方面,高新區根據最新的崗位設置情況,開展全員崗位競聘,235人競聘至績效崗位,35人競聘至專技崗位,7人競聘至績效輔助崗位,18人分流,13人落聘,8人解除勞動關系。
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方面,高新區統籌用好年度考核、季度考核、轉正考核、實地考察、民意訪談等方式,通過觀察干部職工的一貫表現和考核成績,開展結果應用工作,并將平時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用、評先樹優的重要參考,憑工作實績決定“該用誰”、以工作能力決定“用到哪”、看工作勁頭決定“何時用”。同時,細化“下”的舉措,對季度排名末位人員采取一次談話提醒、二次警告、三次輪崗調整、四次退出崗位的方式,對年度考核末位人員采取直接退出崗位的方式,退出一批不符合崗位需求的績效人員。
在“三化三制”改革的牽引下,高新區引深“崗位聘任+績效考核”改革,構建干部能上能下、工資能高能低的管理新機制,獲評全省“三化三制”績效管理標準化試點。
強化要素保障
構建投資“虹吸效應”
今年2月,新入駐高新區的山西仁匯醫康養有限公司在項目征詢及事項辦理過程中遇到了包括報建報審流程、大市政等方面的問題。
得知情況后,高新區“全代辦”工作領導小組迅速與各相關單位交涉,協調審批、初設、規劃、水電氣暖等各方面事項,并幫助企業準備相關資料,陪同企業辦理落地手續。最終,企業提出的問題全部解決。目前,山西仁匯醫康養項目已在高新區奠基。
高新區發揮“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集成效應,深入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將承諾事項拓展至核準類;優化標準地區域評價“7+N”模式,項目用地實現100%“標準地”;健全領辦代辦制度,實行“一項目一方案一清單一專班”全代辦服務,一般性工業項目審批時間由34天縮減至12天,并創新推出“土地、資金、能耗、配套、環保、人才、科創、服務8個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保障項目全生命周期。2023年,高新區投資項目“全過程、全鏈條、全代辦”服務經驗做法入選全省開發區優化審批服務和“全代辦”服務典型案例。
同時,高新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先后4批次承接省、市下放的1364項行政權力,并創新推出“證照分離”極簡辦、“一業一證”集成辦、“智慧審批”提速辦的“三聯辦”模式,重點將政務服務從大廳延伸到基層,著力提升“區內事、區內辦”水平,使企業開辦時間實現“當天辦、零成本”。今年1~9月,全區市場主體20798戶,其中企業8070戶,占比38.8%。
此外,高新區持續打造政策支撐體系,構建“1+4+N”的2.0政策體系,切實將政策“洼地”轉化為產業“高地”;打造金融服務體系,構建“金融服務中心+融資擔保+產業基金”的金融服務體系;打造科技創新體系,集聚科技創新類企業600余家,目前,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落戶山西智創城7號。
培育產業集群
聚合產業“鏈式效應”
近年來,高新區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產值占全區所有產業產值的60%,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數字經濟產業方面,高新區緊抓數智新城建設重大機遇,緊跟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全力建設全省領跑、區域領先的“數智新城示范區”,并在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等方面持續發力。目前,全區有數字經濟規上企業21家,數字經濟示范型企業6家;數字經濟成長型企業12家,占全市比重超過80%。
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方面,高新區圍繞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招引電池板塊化工項目,加快構建新能源電池核心產業。同時,把新材料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錨定主攻方向,集聚創新資源,全區新材料產業發展日益壯大,規模總量越來越大,產業結構越來越優,多氟多陽福新材料有限公司、金隅集團等一批優質企業落戶,成為帶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企業。
現代裝備制造產業方面,高新區依托煤機裝備制造、泵閥制造、通用裝備制造產業基礎,圍繞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目標,推動煤機裝備向智能煤機、石化裝備、新能源裝備、建筑裝備、應急裝備等方向發展。同時,以打造泵閥專業鎮為契機,完善產業配套、充實產品種類、擴大企業產能。目前,全區有規上工業企業38家,其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家。
為了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高新區高標準、高質量規劃“七大產業園區+N個鄰里中心”的片區,打造園區平臺4800畝,建設標準廠房60萬平方米,中電陽泉數字經濟產業園建成投運,智能裝備、智慧物流產業園大力推進。聚焦住房、交通問題,高新區加速推進“一村兩區”改造,隨著一批安置房的順利交付、老舊小區改造的完成、新商品住宅的建成開售,形成了高端有市場、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安居格局,并同步建成“七縱五橫”路網體系,切實讓群眾住無憂、行便捷。
下一步,高新區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全方位轉型”為目標,立足我市唯一非煤產業樣本區的定位,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資源,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著力構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積極培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將高新區建設成科技創新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示范區、場景創新帶動新興產業與數字經濟發展的引領區。(吳珊??張蓓蕾)